资讯

国土系统4名权威专家全面解读矿业回暖

|
2016年11月04日 09:13:52
|
18705 浏览
|
【铝博士网】国土系统4名权威专家全面解读矿业回暖

矿业权市场总体下行,矿业经济有复苏迹象

作者:陈从喜 李政

单位:国土资源战略研究重点实验室

  前三季度矿业权市场总体下行,但有轻微复苏迹象,其中矿业权出让价款同比上升。2016年前三季度共出让探矿权876个,同比增长24.3%,出让价款107.34亿元,同比增长887.8%;共出让采矿权1287个,同比下降27.9%;出让价款163.95亿元,同比增长126.5%。

  矿业权招拍挂出让数量同比下降,协议出让数量同比增加,以申请在先方式出让的探矿权数量同比增加较多。出让的探矿权中,以申请在先方式出让520个(含政府出资项目),同比增加41.7%;招拍挂出让274个,同比下降4.9%;协议出让82个,同比上升了64.0%。出让的采矿权中,以探转采方式出让162个,与去年同期持平;招拍挂出让1020个,同比下降32.4%;协议出让105个,同比下降5.4%。

  矿业权转让市场依然不活跃,转让数量同比下降。探矿权共转让130个,同比下降45.9%,集中在西部地区的大宗矿产铜、金、铅、铁等矿产;采矿权共转让525个,同比下降9.5%,主要为砂石粘土类矿产。

  探矿权注销数量同比增加,采矿权注销数量同比下降。前三季度全国探矿权共注销1402个,同比增长198.3%,主要矿种为:金、铁、铜、煤和铅等。采矿权共注销3547个,同比下降8.4%,其中,砂石粘土类矿产注销数量2382个,占总注销数的67.2%。煤炭注销359个,占总注销数的10.2%。

  矿业权市场整体下行,但有轻微复苏。轻微复苏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虽然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仍较缓慢,全球矿产品消费仍处于低迷态势,我国矿业市场也处于深度调整期。但是,受多种政策因素及煤炭去产能导致供给下降的影响,前三季度我国煤炭价格在大幅上升,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9月7日为515元/吨,比年初的371元/吨回升144元/吨,升幅38.8%。有色金属的产量和企业利润也在显著回升,十种有色金属产量2963万吨,同比增长0.5%,8270家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不包括独立黄金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627亿元,同比增长3.0%。

  二是上游勘查市场仍处于低迷态势,矿业权人更加注重规避风险,保持理性投资。其中以招拍挂方式出让的矿业权数量同比持续下降,以协议方式出让的矿业权和以申请在先方式出让的探矿权数量增多。其中,以申请在先方式出让的探矿权数量增多的原因有较大部分是政府为了缓解矿业权形势不景气的困境,为拉动地方经济,加大了财政资金出资勘查力度。

  三是矿业权协议出让价款较多。受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三塘湖矿区煤矿协议出让价款金额(约100亿元)和浙江省的建筑用石料(凝灰岩)协议出让价款金额(约120亿元)的影响,前三季度我国矿业权出让价款增长较多。

  对未来矿业市场形势的研判及建议:

  一是需求侧难有改观。目前拉动全球有色金属需求增长的全部动力几乎来自中国,印度和东南亚等新兴力量尚未完全崛起,同时我国一直在推动煤、铁等行业过剩产能的退出。截至8月底,全国煤炭去产能任务完成了全年任务的60%,已累计退出产能1.5亿吨。可以预计未来我国矿业市场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处于调整阶段。

  二是为了应对我国矿业市场的低迷态势,我部也在积极采取措施,按照国务院简政放权的要求,开展了矿业权审批权限的下放,下放矿业权审批权限有利于缩短相对人的办事成本。同时我部也在积极开展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研究,强调了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未来的矿业权市场将会竞争出让更加全面、有偿使用更加完善,事权划分更加合理,监管服务更加到位。

  三是为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应保护好合理有效的产能。同时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矿业市场的发展,应逐步建立基于矿业权管理数据的整体矿业宏观管理政策、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文章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矿业调整尾声渐近 市场回暖曙光渐现

作者:陈甲斌 余韵 王嫱

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继2015年主要矿产品价格震荡下跌,并于年底处于相对新底部的基础上,2016年整体呈现反弹上扬态势。但是,受世界经济深度转型调整和传统矿产品需求触及阶段性“天花板”等因素影响,矿业继续于弱市中调整,全面复苏任务依然艰巨。我国经济转型深入推进,经济增速全面换挡,主要矿产品价格在低谷中震荡回升,矿业市场回暖曙光逐渐显现,但是打赢化解过剩产能攻坚战,推进新常态下矿业发展,急需新动力和新招数。

  传统矿产品需求触及阶段性“天花板”,主要金属矿产逆势扩产动力衰减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单位GDP资源使用强度陆续进入低值平台区间,煤炭、粗钢、铜等传统矿产消费与经济发展处于脱钩状态,需求总规模相对稳定。我国虽然是本轮矿业“黄金十年”的主要贡献者,但是经济已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转化,煤炭、钢铁等传统矿产单位GDP资源使用强度已经或即将进入峰值平台区间,对资源需求拉动的贡献基本到位。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例如巴西、印度、南非等,正面临艰巨的结构性调整和债务负担加重等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直接约束传统矿产消费规模扩张。从现在世界和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看,全球煤炭、粗钢、铜等传统大宗矿产品需求总规模基本分别触及38亿~39亿吨油当量、16亿~17亿吨、2200万~2300万吨“天花板”水平。

  在需求减弱和大宗商品价格底部区间反弹运行的背景下,整个资源行业承受较大压力,主要金属矿产生产规模扩张动力衰减。2015年底,铁矿石巨头开始将产量增速放缓,并集体调整2016年矿山产量预期(力拓2016年产量将增加约7%,必和必拓预计在澳大利亚的产量将增加6%,分别较2015年11%和13%的增幅有所下降)。此外,全球铜矿山在经历2010~2014年投资持续升温后,2015年生产相对比较稳定,供应约过剩25万吨;2016年,预计全球铜精矿供应依旧延续小幅过剩态势。铅锌矿山产量呈现绝对减产态势。2015年全球铅精矿产量预计在500万吨左右,同比减少4%;锌精矿产量预计在1310万吨左右,同比减少1.2%。随着大型铅锌矿山资源枯竭,矿山产量将进一步萎缩,其中五矿控股的全球第三大锌矿澳洲世纪锌矿以及爱尔兰Lisheen矿陆续关闭,将影响2016年约50万吨的锌金属产量。

  我国传统大宗矿产品需求集体回落,生产规模可能达到峰值阶段

  1973年石油危机打击了全球经济,当时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矿产品需求出现扎堆式集体下滑。我国已经步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基础设施高速建设时代基本结束,经济“三驾马车”对资源需求的拉动作用正在减弱,大宗矿产品消费在经历多年高速增长后,于2015年开始出现史无前例的集体下滑。

  另一方面,化解过剩产能机制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边际项目被淘汰,传统矿产生产规模可能达到峰值阶段,进口贸易继续分化。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大多数传统矿产品生产规模集体回落。2016年1~8月,铅、锌精矿(金属)2015年产量分别为233.5万吨、474.9万吨,较2015年分别减少13.9%、10.5%;1~8月,对应产量分别为138.6万吨、298.9万吨、同比分别减少5.6%、3.5%。二是矿产品进口贸易分化明显。1~8月,全国煤炭、铁矿石、铜精矿、铝矿砂及其精矿、锡精矿实物进口量分别为1.6亿吨、6.7亿吨、1086万吨、3326万吨、3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2.4%、9.3%、33.9%、3.9%、92.3%;与之对应,镍精矿、铅精矿、锌精矿实物进口量分别为1873万吨、923万吨、1253万吨,同比分别减少20.2%、10.1%、37.7%。

  矿业行业指数震荡回升,主要矿产品价格反弹还没有彻底改变市面清冷局面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监测编制的矿业行业指数显示,煤炭、有色金属、黑色金属、油气行业指数均于2016年7月回升到近2年的最高值,指数值分别为120.67、172.1、136.0、116.1,分别较近两年的最低值116.36、165.9、130.8、110.9上涨了3.5%、3.7%、5.5%、4.6%(近两年煤炭、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的指数最低值发生在2015年12月,油气行业指数最低值发生在2016年2月)。总体来看,今年矿业行业指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翘尾回升,初步表明我国矿业行业呈现出底部回暖的迹象。

  矿业行业指数变化虽然初步表明我国矿业调整已经渐近尾声,但是并没有改变当前矿业市面清冷的局面。截至9月29日,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铁矿石(迁安66%干基铁精粉)价格比年初最低价分别回升了32.5%、49.4%,LME锡、锌、铜、铅、镍现货结算价格分别比年初最低价回升38.1%、51.5%、3.7%、15.5%、23.7%,理查德RB动力煤现货价格较年初最低价回升43.4%。主要矿产品价格虽然整体反弹回升,但是普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导致矿业部门利润严重下降,矿业公司“裁员潮”、“售资潮”持续不断。

  与国外类似,我国采矿业利润大幅下降,市场继续清冷。2016年1~8月,全国采矿业利润总额534.7亿元,同比下降70.9%;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同比下降145.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同比下降18.0%,开采辅助活动利润同比下降755.8%。采矿业利润的大幅下降,使得投资者对矿业的兴趣明显降低。截至2016年8月底,全国有效探矿权同比减少10.6%,登记面积同比减少17.4%;有效采矿权同比减少14.8%;出让探矿权同比下降0.7%,出让采矿权同比下降44.0%。与此同步,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减少。2016年1~8月,全国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6119亿元,同比减少23.5%。由于投资者对矿业的兴趣和信心渐衰,矿业公司间的兼并重组不断涌现。2015年至今,矿业公司基本处于全线亏损状态,负债率大幅提高,资产结构等弊端浮出水面,造成了投资者财富的流失和信心丧失,出让资产“打折甩卖”、破产重组是许多中小矿山面临的必然选择,中冶集团并入中国五矿只是国内大型矿业公司兼并重组的一个开端。

  矿业基础地位没有改变,新常态下矿业发展需要新动力

  类比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我国主要矿产品的使用强度虽然已经或将陆续进入平台期,但是需求总量将基本维持在现有水平不变,并且这种状况预计至少可维持到2030年。未来,资源和世界经济发展可能会有新的联系,资源产业仍可能会是世界经济复苏的新动力,但是需要一定的体量支撑,使得矿业在我国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不会改变。目前,矿业发展仍处于全球金融危机阴影之下,这标志着过去矿业发展依靠资源扩张、资本扩张高速发展的阶段已经结束,矿业经营模式将由粗放型转变为精细型,并要求更高质量、更高效利用、更价廉的矿产品供给。在新的阶段,不仅要求促进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升级,煤炭、钢铁、水泥、建材等传统产业所需要的大宗矿产品消费量逐步下降,钴、铌、钽、石墨、萤石等新兴战略性矿产需求不断增长,更要求促进传统业态向新业态升级,并通过新业态对传统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大幅度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矿山也需要在发展规划、现代管理、技术发展、成本控制、数字矿山、环境管理等方面提高素质,政府要不断改善矿政管理,包括完善市场机制和规则、减少管理层次、强化监督管理、推进金融、税费、价格等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并把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放在首位。

  目前,矿业要实现行业整体突围,一方面要继续发挥“政策去产能、市场驱产能、企业联合冻产能”机制的作用,使之在驱除不良产能、劣质产能和边际项目的基础上,能够保护有效产能和合理产能,并确保优质项目及时接续。同时,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针对性地加强新能源新材料矿产勘查,并且矿业权审批管理也应与之适度倾斜,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矿业将进入全球资源、技术、人才和市场配置时代,必须以全球为平台谋求实现矿业发展的全球化,只有这样国内矿业发展才具有永远的活力。但是实践中,保护主义抬头、多边贸易机制瓶颈等阻滞资源全球化问题突出,建议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资源组织机构事务,主动谋求并重构新的全球资源治理架构,为有效保障资源安全作出更大的新贡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矿业回暖,昙花一现还是春季将至?

作者:刘晓慧

单位:中国矿业报

  有人说,最近是“黑色系”期货的“狂欢季”。铁矿石涨停,价格一度创一年半新高;焦炭涨停,创三年半新高;动力煤触及涨停,创历史新高;焦煤创三年半新高;螺纹钢涨超4%。其向好势头仍在持续,势不可挡。

  事实上,近期,有色金属也是集体崛起,全面补涨。上海交易所数据显示,铝、铅涨停;锌涨近5%,创5年来新高;镍涨超2%;铜涨近2%。

  “黑色系”和有色金属“盛景重现”的状态,让多数人迎头撞上措手不及的惊喜。并且,为留住这期盼已久的好时光,很多人开始深入分析挖掘其强势补涨的原因。然而,这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矿业真正回暖信号,成了众多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去库存”“去产能”成主推手

  伦敦金属交易所数据显示,2016年9月与今年初相比,除铜库存增长48%以外,其他基本金属库存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铝、铅、锌、锡、镍库存量分别减少25%、2%、3.9%、37.5%和16.9%。这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去库存”成为一次默契的全球行动。

  而就国内而言,1月~8月,天然气、十种有色金属、钢材的累计产量分别为902亿立方米、3410万吨、7.6亿吨,累计同比增长分别为2.5%、0.7%、2.2%;原煤、原油的累计产量分别为21.8亿吨、1.3亿吨,累计同比增长分别为-10.2%、-5.7%。天然气增产主要得益于原有气田增产、新气田投产、页岩气增产等利好因素的推动。

  国家发改委10月在发布会上通报情况显示,截至9月底,国内钢铁、煤炭两个行业退出产能均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量的80%以上,部分地区和中央企业已经提前完成全年任务。按照目前的工作进度,2016年全国钢铁煤炭过剩产能退出任务有望提前完成。

  从产量看,1月~9月份,粗钢产量6.04亿吨,同比增长0.4%;粗钢表观消费量5.26亿吨,同比下降0.8%。钢材库存总体水平低于上年同期。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9月末,全国主要市场钢材社会库存量为941万吨,同比下降8.3%;比今年初库存增加79万吨,增幅为9.2%。随着天气转冷,四季度钢材市场逐渐进入需求淡季,社会库存还会有所上升,但整体水平低于去年。

  煤炭产量24.6亿吨,同比下降10.5%;消费量28.4亿吨,同比下降2.4%,三季度全国煤炭消费由负转正,同比增长约0.5%,其中电力行业耗煤增长4.8%。

  就此,有专家表示,从实际数据来看,钢铁和煤炭行业一季度去产能的力度还是不错的,形势喜人。但是二、三季度以来,随着价格的上升,这方面的动力在明显减弱。9月份,全国粗钢产量上涨了0.4%。去产能效果最明显的也是在煤炭行业,1月~9月份累计同比下降了10.5%,减少2.7亿吨,效果明显。但这也部分导致煤炭行业的价格快速上涨,对下游产业成本的上升也产生不利影响。

  全球大宗矿产品价格总体回升

  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基本金属价格指数显示,2016年以来全球大宗矿产品价格回升,2016年9月16日大宗矿产品价格指数比今年初上涨7.6%。铜、铝、镍现货结算价分别为4694.5美元/吨、1552.5美元/吨、9770美元/吨,比今年初最低价分别回升1.1%、5.9%、14.7%,同时较2015年平均价分别下滑14.6%、6.5%、17.3%。伦敦金属交易所锌、铅和锡现货结算价分别为2232美元/吨、1904美元/吨和19270美元/吨,比今年初最低价分别回升43.6%、8.1%和32.4%,但较2015年平均价分别上涨15.8%、6.8%和19.9%。

  自今年4月以来,由于煤炭行业去产能,以及电力、钢铁等耗煤行业需求旺盛,国内煤炭价格开始从多年低迷态势中强劲反弹,市场供不应求。今年初至今,动力煤现货价格涨逾50%,而焦煤价格更是暴涨逾100%。从近期动力煤期货的动态来看,焦炭焦煤连续数周大幅上涨,其中,焦炭主力1701合约上涨7.84%,焦煤主力1701合约上涨11.16%,成为了黑色系的“领头羊”。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监测,今年以来钢材价格整体呈现上涨态势。4月份,钢材价格综合指数达到最高点84.66点,6月份回调到69.97点后又开始逐步回升。8月以来,钢材价格保持稳定,钢材价格综合指数维持在75点左右。截至10月14日,炼焦煤和冶金焦价格比今年初分别上涨了507元/吨和849元/吨,涨幅分别为81.4%和126.2%,而同期钢价涨幅仅为36.1%。截至10月21日,钢材综合价格指数79点,同比上涨19.17点,较今年初增长22.63点。高线、三级螺纹钢、热轧卷板等重点钢材品种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7.4%、27.9%、44.9%。相关数据显示,在过去的60个交易日,焦煤主力上涨55.46%,焦炭主力上涨63.77%。10月24日,国内焦煤价格1237.5元/吨,螺纹钢2717元/吨,相比去年底焦煤562元/吨的价格,上涨120%;螺纹钢去年底是1916元/吨,价格增长了36.1%。

  有分析人士认为,这种价格的上涨是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比如,去产能就会与价格密切相关。而焦煤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将对钢铁企业形成较大的减利影响。

  供给侧改革的收效

  7月1日起,国家全面推行资源税改革,全面实行从价计征。数据显示,1月~8月,资源税累计征收577.21亿元,占税收收入总额的0.62%,比上年同期下降19.5%。其中,8月份资源税收入为68.34亿元,占税收收入的0.89%,比上年同期下降10.29%。作为供给侧改革重头戏的资源税收改革,目前尚且处于尝试和调整期。税收改革有利于资源税在国家税收中的比重提升,也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未来将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矿产品进口贸易总体呈回升态势。煤炭、原油、铁矿石、铜精矿进口量增长。国内煤炭产量降幅开始超过消费量降幅。国内铜矿产量增速相比需求增速较为缓慢,加之国内铜矿生产成本高于国外矿山,边际矿山减产关停现象普遍,进口需求不断扩大,同时国际铜价保持低位,国内和海外价格的差距也促使国内企业大批囤货备矿。数据显示,1月~8月,煤炭(煤及褐煤)、原油、铁矿砂及其精矿、铜矿砂及其精矿的累计进口量分别为1.6亿吨、2.5亿吨、6.7亿吨、1086万吨,累计同比增长分别为12.4%、13.5%、9.3%、34.6%。此外,煤炭、石油和黑色金属行业投资出现翘尾态势。8月份,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981亿元,同比下降26.7%,不过环比呈增长态势,达7.4%,出现回升势头。分行业看,主要集中表现在煤炭、石油和黑色金属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分别增长16%、10%和18.1%,给市场带来一定回归信心。另外,有色和非金属业投资仍处于小幅下降空间,环比分别下降5%和1.7%。

  有分析人士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供给侧改革力度不减,钢铁尤其是煤炭释放的新产能并不代表立即有大量的供应出现,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过渡。从短期来看,铁矿石或将维持强势,煤炭需求11月份之后环比也将明显上升。

  政策抑价能效有待观察

  为更好推动煤炭、钢铁去产能工作的开展,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委开展了淘汰落后、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和联合执法3个专项行动,146处未批先建煤矿项目中,除个别地区部分煤矿因涉及基本民生需求外,其他均已停产停建。有关部门共查出183家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涉钢企业,其中59家能耗不达标或无法核实的钢铁企业,72处应依法关闭类、限期淘汰类的煤矿,26户能耗不达标的煤矿企业,均依法依规进行了整改和处理。有关部门还对20家存在事故隐患的钢铁企业责令整改,对28处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予以吊销,对286处煤矿责令停产整顿,对151起违法钢材案件(含3起生产地条钢案件)进行了处理,使钢铁、煤炭建设生产秩序进一步规范。

  同时,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钢铁方面,《关于推动钢铁行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工作方案》正在积极落实。经国务院批准,宝钢、武钢实施联合重组,新成立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打造钢铁领域世界级的技术创新、产业投资和资本运营平台,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煤炭方面,中央企业煤炭资产管理平台公司正式组建,对央企煤炭业务进行专业化重组整合,目前,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的非上市公司煤炭业务板块已划转至平台公司,上市公司煤炭业务板块已划转至中煤集团;其他企业的重组工作正在推进。随着鼓励发展先进产能措施的实施,煤炭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力水平有所提升。在全国6000多处30万吨/年及以下的小煤矿中,已有2600多处列入去产能范围。

  但随着冬季临近,煤炭季节性需求发力。电厂采购积极性明显增加,局部供应出现偏紧状况。有消息指出,当前湖南、贵州、云南等地的“煤荒”景象确实不同程度存在。此前有消息称,贵州全省火电厂存煤可用日期寥寥,已进入黄色预警状态。

  国家发改委日前通报的情况也显示,部分地区煤炭供应紧张的局面开始出现。尽管部分煤企已开始释放先进产能,但因运力紧张,释放产量不如预期,未对煤价构成影响。国家发改委将采取措施,增加供应,抑制动力煤价格跳涨。针对少数供应偏紧地区,国家发改委要求定向增加部分产能投放,强化对电煤供应偏紧地区产运需的综合协调,积极采取“以煤定电”、“以热定电”等有效措施。

  矿业回暖渐近可期

  有相关人士分析,随着全球矿业的深度调整及全球经济日渐复苏,矿业回暖指日可待。原因如下——

  一是目前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为全球矿业市场的回归带来一定希望。同时,全球大宗矿产品的价格表现出回升势头,地质勘查也进行了长周期低位调整,未来全球矿业回归的可能性值得期待。

  二是矿产资源税费改革全面推进,全部资源品目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下降为零,并取缔地方设立的违规收费基金项目。通过此项改革,将进一步规范我国矿业市场。这促使我国矿业管理体制改革进入新纪元。

  三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为要求,坚定深入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以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缓解供求压力。

  四是“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正式发布,重点提出了发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绿色开发、油气与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金属和非金属资源清洁开发与利用、废物循环利用。同时,提出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程,发展煤炭安全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与新型节能相关的清洁高效能源技术,为我国矿业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明确了新的目标与方向,绘制了矿业技术发展新蓝图。

  培育矿业新的生命力

  目前,矿业的低迷主要源于传统矿业的发展仍处于全球性低谷震荡期。而未来,大力发展稀土、石墨等战略性新兴矿产业是矿业历久弥新的重要方向。

  要加快战略性新兴矿产勘查开发,培育矿业新的生命力,逐步健全市场与政府的协同机制,促进矿业历久弥新;要用稳定的矿业宏观调控政策稳住市场预期,着力使国家重大改革举措落地,以增强矿业回归信心,鼓励民间投资,因类施策,充分发挥结构性调控政策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要通过税费体制改革,努力创造矿业企业平等竞争、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矿业实体经济,推动民间矿业投资;要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税费改革为突破口,加快矿产资源财税体制改革,推动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为构建矿业管理新体制做好支撑;要加快矿业科技创新步伐,更加注重技术、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来带动产业变革,不断增加国内矿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从矿业大国逐步转变成为矿业强国,促使矿业发展更加安全、有效地保障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来源:中国矿业报)

  市场回暖,同志尚需努力

  作者:刘益康

  中国矿业联合会高级资政委员会委员,《矿业界》技术委员会专家

  由于资本市场紧缩、融资渠道困难,这几年,全球很多初级勘探公司一直处于饥饿挣扎的状态。国内的情况则更是“水深火热”:各级风险勘查基金的成果处置率低下,尤其是近3年,探矿权转让数量急剧下降,许多财政基金的运转已陷入停顿。2009年~2012年的红火光景恍如隔世。

  然而严冬也并非不存一丝暖意。今年,澳大利亚著名的勘探推手Kerry Harmanis就创造了投资勘查的佳话。因为预期贵金属勘探将起波浪,他对Alicanto矿业的圭亚那阿拉卡卡金矿勘查投资1000万美元,获得262%的回报;向四博基金增发1160万新股;在Capricon Metals,半年来投资回报翻番;投入Karlawinda金矿勘查,半年股价上涨160%。

  境外矿产勘查已见波浪,但国内勘查市场却仍然维持着令人捉摸不透的“平静”。对此,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矿业联合会高级资政委员会委员刘益康。他认为,虽然近来全球矿产勘查市场已经出现了一些回暖的苗头,但国内地勘业将继续下沉,若能除去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开展供给侧改革,将有利于步入矿产勘查业回暖之路。

  读懂勘查周期曲线

  矿产勘查是一个周期性起伏的产业,它的起伏和矿业起伏基本同步,但稍有滞后。预测勘查市场起伏是公认的困难课题,但它也并非毫无规律可循。数据显示,贵金属,特别是黄金价格的起伏,与矿产勘查市场的起伏契合得最好。

  很多人也许对上一轮矿产勘查市场“过山车”仍然记忆犹新。2008年,由于次贷危机,金价曾有一次短暂的起伏,勘查投入也跟着有次小起伏。2011年9月6日,金价到达1920美元/盎司的顶峰,此刻,国内地勘市场犹如骄阳盛夏,灼热烤人。但蜂蜜有时也会致命。随后连续四年多的金价下滑,让地勘业又感到了秋风萧瑟、阵阵寒意,有的地质队甚至再次出现了生存危机。与2012年顶峰时的512亿元相比,国内勘查投入在2015年下降到328亿元,降幅达36%。刘益康预计,2016年国内勘查投入将进一步降低到260亿元~300亿元之间。

  “勘查投入的峰谷值与金价的峰谷值,存在一个约一年的滞后期,这是一种市场惯性。例如金价的峰值在2011年,而2012年全球的勘查投资仍在上升,到2013年市场才反应过来,接着连续3年大幅下跌。”刘益康说,勘查业呈现出的供求周期是行业运行的客观规律。矿产品价格上扬,刺激勘查投入;矿产品供过于求,就削减勘查投入,勘查市场急剧萎缩;几年之后,可供开发的矿床不足,勘查就开始复苏,周而复始。

  金银价格是勘探市场的风向标。进入2016年,金价已进入半年的上涨期,幅度达25%;而Silvercorp、Impact Silver Corp、Minco Silver、Alexco Resources Corp四家白银公司在经历了近4年的连续阴跌以后,从今年元月起,也有了止跌回升迹象。这意味着什么?“不要小看了这个翘尾,它很可能是勘查市场回暖的信号。”刘益康说。

  另外,进入下半年后,境外勘查市场也有了一些好消息。融资难度开始缓解,悉尼证交所资源类的IPO重启;勘查公司并购增加;初级勘查公司市值向上;加澳等国勘查登记的区块数量上升;钻探公司合同增加。

  国内矿产勘查投入和国外勘查投入呈同步起伏。既然全球相关领域呈现上升苗头,那么,国内矿产勘查市场回暖是否将指日可待?

  回暖需供给侧改革

  “即使全球矿产勘查市场在2017年回暖,国内矿产勘查市场见底回暖的时间,还要推迟一至两年,并且也不可能再回到2009年~2012年的那种不正常的疯狂状态。”

  刘益康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他分析:第一,过去几年,支撑勘查繁荣的财政基金项目,成果处置率低,资金池已干涸,原来设定的投资循环,已无法持续。第二,国内投资体制的改革,不允许财政资金再投向矿产勘查。第三,由于中国经济连年高速增长,地方政府对矿业的依存度下降,GDP不再是衡量业绩的唯一指标。相反,矿业开发带来的环境污染、安全事故、腐败等负面问题,降低了地方政府对矿业的支持力度。第四,随着居民的环保意识上升,勘查中协调社区关系成本上升,使勘查投资外部环境进一步收紧。第五,矿业企业产能过剩,大面积亏损,矿业公司大幅削减或停止了勘查投资。第六,在上一个矿业疯狂期,勘查投资者受伤很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畏战避战的情绪弥漫,风险投资资金远离了矿产勘查业。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过去矿产勘查强调的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最关注的是数量以及矿床的大小。但2010年以来,随着财政资金退出竞争性领域,矿产勘查的商业性属性归位,地勘局队的本质转向勘探公司。

  市场已经发出了信号,但国内矿产勘查行业显然并没有做好相应的转型准备。

  一是以国内几十年不变、放之四海皆准的一般工业指标开展勘查,很多勘查成果根本不经济,不可开发,导致资源储量不能转化为矿山生产能力;二是矿产勘查与开发脱节,探到边、打到底,造成过度勘查,过深勘查,过难勘查;三是不顾市场容量,形成了大量资源储量“库存”。这其中,不难窥见计划经济思维的阴霾。

  同时,盲目扩张导致僧多粥少。前些年,政府和企业对矿产勘查的巨量投入,使矿产勘查的产能快速膨胀,具有勘查资质的地勘单位由本世纪初的不到1000家增至2013年的2430家,勘查技术人员相应由51000人猛增至253000人。中国可供找矿的地域,已容纳不了数千个同质化的地勘大军。在2013年以后勘查投入急剧下滑的形势下,矿产勘查“产能”的过剩迅速凸显。

  “去产能,矿产勘查不能缺席;不去产能,也难以进入下一次矿产勘查回暖的市场。”刘益康认为,当前地质勘查领域须加快跟上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思路,这对国内地勘市场回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种种迹象表明,未来,包括基金、企业、股市在内的各类投资进入矿产勘查,投向地勘单位和勘查企业,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商业性矿产勘查中,勘查成果处置的可能性和预设投资回报的路径是投资者决定是否出手的首要因素。“如果地质勘查针对市场需求,致力于提供高品质的资源储量,那么地勘经济就可以健康运行;反之,如果不顾市场,生产了过多的资源储量,造成过剩积压,成果无法处置,往往是自断了地勘单位的生路。”刘益康说。

  让地质勘查领域不再成为投资者的噩梦,或许国内地质勘查行业的集体焦虑也能得到逐步缓解。回暖,我们仍须努力前行。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凡注明来源为“火星电竞官网游戏推荐知乎 ”的文章,版权均属火星电竞官网游戏推荐知乎 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必须与火星电竞官网游戏推荐知乎 (电话:18925937278)联系授权事宜,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火星电竞官网游戏推荐知乎 。火星电竞官网游戏推荐知乎 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本文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全部评论(0
登录,参与评论前请先登录
暂无评论
询盘
联系方式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凤铝铝业展馆首页
来源
发布
加载中....
取消
保存海报 微信好友 朋友圈 QQ好友
提示
确定
Baidu
map